
在浦东新区金海文化艺术中心,一场生动的话剧《兵圣孙武》正在上演。台下观众坐得端端正正、整整齐齐,没有肆意喧哗、没有随意走动。谁能想到,就在几年前,这里很少有人进剧场看演出——有人抱着孩子看戏,有人穿着背心拖鞋就来,甚至还有人把棋牌带进了剧场。

这一切的改变,来自艺术机构和工作人员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。近些年来,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让艺术的种子在曹路镇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。同时,这也得益于一群来自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。自2019年起,他们带着专业与热忱,扎根曹路,用艺术为这片城乡结合区域注入新的文化活力。
从“头疼”到“欣慰”:一场文明观剧的养成记
“刚开始真的很难。”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刘志贤老师回忆道,“很多居民根本没真正进过剧场,不知道什么叫‘安静观演’,也不知道演出中途不能大声说话。”他记得数年前,有次排演儿童剧《阿凡提与巴依老爷》,一位老婆婆一手抱着孙子,一手提着刚买的菜就走进了剧场,婆婆一边看戏一边择菜,娃娃在旁边玩耍跑闹,让人哭笑不得。“但也不能责怪他们,可以理解——他们正经历着新的文化生活节奏,习惯尚未跟上。”

于是,刘志贤带领学生团队开设了“艺术大讲堂”系列公益讲座,定期推出“走近戏剧”主题活动。他们在每场演出前安排5分钟“观剧小课堂”,讲解剧场规则;设计互动环节,让居民参与角色扮演;甚至把剧场变成“社区会客厅”,鼓励大家提前到场交流、适应环境。

两年来,变化悄然发生。如今,观剧秩序明显提升,居民对戏剧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。戏剧表演班陆续开设,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剧社。截至目前,已基于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平台开办朗诵、表演、歌唱、剧本围读等十余门社团课程,累计惠及当地居民500余人,年均服务观众数超6000人次。
艺术不止于舞台:从经典话剧到百姓舞台
2024年,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与金海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制作了原创话剧《兵圣孙武》,这是居民第一次接触到话剧。“种文化”理念的持续落地,并陆续开花结果。

2025年2月,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协办了“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三十五周年AI文艺盛典”。刘志贤带领学生团队,借用AI软件等新技术,导演并制作了一系列贴近曹路本地生活的原创节目。作品全部取材于居民真实故事,融入非遗元素,并大胆起用当地社团群众参与演出,让百姓从观众变身舞台主角。“我们不是来‘表演给老百姓看’,而是希望他们来讲自己的故事。”刘志贤说。
从“文化赋能”迈向“产业孵化”
更令人振奋的是,这一模式正从文化层面延伸至产业探索。目前,刘志贤团队正与金海文化艺术中心联手孵化“曹路金海儿童剧乐园”与“曹路乡情直播间”项目,致力于打造集研学、文创、周末剧场等于一体的“大文旅”新样板。
“我们不只是送一场演出、一台戏,而是留下一个种子、一支队伍、一套机制、一种生活方式。”项目负责人表示。如今,曹路已形成“高校基地示范—社区剧社承接—居民广泛参与”的三级联动网络,真正实现了“群众演、群众看、群众乐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项目已促成两名毕业生扎根曹路,成为基层文化工作者。
从“送文化”到“种文化”,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用六年时间在曹路播下的这粒艺术的种子,已在乡土中生根发芽。
名鼎配资-股票的杠杆交易-软件股票排名-股票带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