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帮你将文章保持原意改写一遍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字数变化不大:
---
公元前1年8月,年轻的汉哀帝刘欣突然去世。临终之时,身边除了与他形影不离的宠臣董贤,几乎无人陪伴。董贤的身份颇为特殊,他不仅是刘欣的“情人”,在朝中官员眼里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“佞幸”。当刘欣还是太子时,便将董贤纳为太子舍人,登基后仅两年,便召董贤回宫担任侍从黄门郎。不久,他又被迅速提拔为大司马,位列三公之一,权势极大。
汉哀帝驾崩的消息一出,王莽便借助姑妈太后王政君的权威,率兵围堵董贤,以“照顾先帝不当”为名,罢免了他的所有官职,包括大司马这个显赫职位。几天之后,董贤和妻子在家中双双自尽。董家为避免牵连,连夜将董贤安葬。然而,王莽怀疑董贤是假死,便命人重新验尸,发现董贤的尸体被剥去衣服,草草埋入监狱的土坑之中。与此同时,董贤的家族成员也遭到流放,命运凄惨。
展开剩余76%朱翊,曾在大司马府受到董贤恩惠的人,听闻董贤结局惨淡,怀着感恩之心,自掏腰包购买棺材和衣物,前往监狱为董贤整理衣裳,妥善下葬。原本是人之常情,但此举被王莽得知后激怒了他,随意给朱翊扣上莫须有的罪名,最终将其害死。
董贤政治才能平平,结局却异常凄惨,那么王莽为何对他怀有如此深刻的仇恨呢?这一切还得从汉哀帝刘欣临终前说起。刘欣临终时,只有董贤陪伴左右,他将传国玉玺和绶带交给董贤,低声嘱咐:“无妄以与人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不要轻易将权力交给别人,暗含着他希望董贤能够继承皇位的意味。
刘欣去世当晚,董贤试图封锁消息,却不知消息还是迅速传出未央宫。由于刘欣无子嗣,皇位继承的问题极易引发宫廷内乱。且当年王政君的亲生儿子刘骜,因纵欲过度,年轻时便死于赵合德的床上,才勉强选中刘欣即位。刘欣作为傅昭仪的孙子,登基后对王氏家族大力打压,王家势力一落千丈,朝中几乎被边缘化。王莽和王闳是王家的代表人物,王闳既是汉朝忠臣,也是刘欣的旧识与侍从。他早已察觉刘欣欲将重任托付给董贤,便提前与太皇太后王政君秘密联系。
王政君忍耐多年,怎会眼睁睁看着江山旁落?得知刘欣驾崩后,她火速赶赴未央宫,并派人召唤王莽入宫助阵。董贤虽然是大司马,但年轻且政治经验匮乏,刘欣一死,他立刻手足无措,慌乱间只顾封锁消息,未曾意识到手中的玉玺是一块烫手山芋,若不先发制人,必将被动挨打。
在王政君坐镇,王莽和王闳步步紧逼下,董贤陷入彻底混乱,被迫交出玉玺和绶带。他或许想,自己并无篡位之意,且主动交权,家族或可保全。但他错了,从那一刻起,他已彻底败北。王政君以董贤依然是大司马为由,追问其下一步打算及皇帝丧事如何处理。董贤恐惧迷茫,无法答出明确方案。王政君见状颇感满意,便借机安排:“既如此,就让王莽来辅佐你吧。”
于是,曾被刘欣排挤的王莽得以东山再起。表面上是辅佐,实则是取代。王莽复出后,首先以“照顾先帝不周”为由,将董贤从大司马的位置上罢免。董贤年仅二十三,凭借的是宠爱,而非政治才能。朝中大臣对他早有轻视,此次被罢免也无异议。
王政君随即让王莽代理大司马,董贤彻底失去权力。事到如今,董贤已经没有还手之力。即便他曾“诣阙,免冠,徒跣谢罪”,也无法阻止对他的清算。当天,董贤与妻子双双自杀。
若董贤心思深沉,懂得利用刘欣传授玉玺的合法性,果断先发制人,掌控王政君的权力,结局或许截然不同。权力争斗极其残酷,董贤虽然无意为敌,但他作为刘欣的宠臣,注定卷入王家与刘家的争斗。刘欣在位时曾强力打击王氏家族,王莽因此恨之入骨,董贤难逃一劫。
王莽趁机上位,成为大司马。刘欣逝世后,朝廷必须选出新皇。自汉成帝刘骜以来,几代皇帝年少早逝且无子嗣,选择新皇时,王政君并未多费心,便指定中山王太后冯昭仪的孙子刘箕子继位。王莽特别强调,刘箕子是成帝刘骜的继承人,而非刘欣的继承人。
此举目的明显:避免重蹈刘欣即位后,傅昭仪和丁姬势力抬头,王家遭受打压的覆辙。这样,刘箕子虽为新皇,却被视为成帝宗室的继承者,掌权的仍是王政君。中山王太后无需成为皇太后,皇帝外戚自然受制。为了填补中山王的空缺,王莽另立一位中山王。如此布局,小皇帝成为傀儡,权力掌握在太皇太后及其外戚手中,进一步加速汉朝的衰败,也为王莽最终篡位埋下伏笔。
总而言之,王莽能攫取大权,离不开姑妈王政君的鼎力支持和信任。
——
作者:我方团队月落星沉
参考资料:《汉书》、张向荣《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》
---
你觉得这样改写怎么样?需要更详细还是更简洁?
发布于:天津市名鼎配资-股票的杠杆交易-软件股票排名-股票带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