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本文之前,诚邀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便于未来接收更多类似文章并参与讨论,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~
文|醉卧思量
编辑|t
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。虽然其军事力量较弱,常常处于对外求和的状态,但北宋却迎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。特别是《清明上河图》,它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,体现出那个时期独特的政治风貌与社会生活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这样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绚烂多彩的朝代,却仅存在了一百年,便在外族铁骑的侵袭下轰然崩塌。对于北宋灭亡的原因,后世学者有诸多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认为北宋亡于靖康之变,但也有观点认为其真正的根源在于持续了百年的党争。然而,真相是否如此简单?或许并非如此。要了解北宋灭亡的深层次原因,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——“女中尧舜”高滔滔。
从先秦到清朝两千多年间,中国历史上不乏女性参政的例子,然而大多数女性权力人物并非出自正统皇族,其政治地位往往无法得到朝臣的真正支持。无论是秦宣太后,还是吕雉,她们都只能依靠非常规途径攫取权力,往往无法得到朝廷上下的广泛认同。而到了宋朝,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宋朝政府明确规定,如果皇帝年幼或身体欠佳无法处理政务,则可以将朝政大权暂时交由皇太后掌控。这一制度不仅将太后的政治地位合法化,也使得女性在宋朝政坛上逐渐崭露头角。在两宋三百年历史中,曾有九位太后垂帘听政,数量堪称历朝历代之最。其中,宣仁皇后高滔滔无疑是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一位,她甚至被后世誉为“女中尧舜”。
高滔滔,这个名字对于后代而言并不陌生,她的本名为高正仪。出身显赫的她,曾祖父是北宋开国名将高琼,母家背景也不容小觑,与宋仁宗的皇后为堂姐妹。凭借这一层关系,她在幼年时便多次进宫陪伴姨母。宋仁宗无子,在群臣建议下,将宗室子赵宗实过继为嗣,这个赵宗实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。宫中没有多少孩童,高滔滔与赵宗实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仁宗皇帝与曹皇后见他们两小无猜,便成全了他们的婚事。一个是“管家儿”,一个是“皇后女”,这段婚姻一度成为宫中美谈。
1063年,宋仁宗驾崩,赵宗实继位,高滔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宋皇后,地位显赫。然而,宋英宗体弱多病,仅在位四年便去世,继位的便是他与高滔滔所生的长子,宋神宗赵顼。可惜赵顼也未能长命,在他正值壮年之际也离世,年幼的孙子继位,高滔滔作为太皇太后,肩负起了国家的重担,开始垂帘听政,正式进入了北宋的权力中心。
回顾北宋的党争,宋太祖赵匡胤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可见一斑。为了避免前朝的党争问题重现,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,其中包括禁止考生向考官拜师,并通过削弱宰相权力的手段有效地压制了党争。然而,尽管赵匡胤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,党争问题依然无法完全消失。从宋真宗时期的南北党争,到后来的新旧党争,北宋政坛似乎一直未能走出党争的阴影。
而提到党争,就不得不提到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。北宋政权稳定了一段时间后,国家内部的矛盾逐渐显现,尤其是“三冗”问题。为了应对这一局面,宋仁宗在众臣的建议下,决定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。范仲淹,作为庆历新政的主要推动者,意图借此消除宋朝政坛的积弊。然而,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激烈,牵动了贵族和士大夫的利益,导致改革遭遇强烈反弹,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尽管庆历新政的改革失败,但它也为北宋政坛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欧阳修所撰写的《朋党论》明确划分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阵营,将其分别称为“君子党”和“小人党”,从此,北宋的党争进入了更加公开化的阶段。而熙宁变法则为党争带来了更为剧烈的冲突。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官员大多来自南方,而反对者则以北方官员为主,这一地理上的划分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党争的对立。
尽管熙宁变法本意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,但最终却变成了一场历时四十年的文人党争。双方各自为了党派利益争斗不休,朝廷的政治运作陷入了混乱。久而久之,北宋的政坛充斥着党派的尔虞我诈,朝堂成为了争权夺利的场所,国家的治理逐渐走向腐败与衰退。
而这场持续多年的党争,也慢慢消耗了北宋的国力。优秀的士人被排挤出朝廷,无能之辈却高居权力的巅峰。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,双方目光仅限于彼此之间的对抗,而忽视了外部的威胁。最终,北宋未能摆脱内政腐败与党争引发的社会动荡,也未能有力应对外族的侵略。
回到高滔滔,她的治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北宋的灭亡。当宋哲宗即位时年幼,政权大权不得不交由太皇太后高滔滔掌控。此时,党争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。为了保持政局稳定,高滔滔强力打压新党,重用旧党派系,这一举措迅速将原本复杂的局面推向了极端。不到一年,王安石变法所取得的成效就被全面废除,北宋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。
更为严重的是,高滔滔在垂帘听政近十年的时间里,过于注重权力的集中,完全不给年轻的宋哲宗任何治国理政的空间。她垂帘听政时,所有重大决策几乎都由她一手包办,朝廷上下只认得太皇太后,忽视了皇帝的权威。这种做法不仅让哲宗心生不满,也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。
当哲宗终于登基时,他毫不犹豫地推翻了高滔滔的政策,甚至开始与新党结盟,以此来对抗旧党。正因为如此,新旧党派的对立愈演愈烈,朝廷内外的矛盾进一步加剧,导致北宋政坛愈发混乱。
最终,靖康之变的发生彻底宣告了北宋的灭亡。南渡的宋朝残余政权将国家灭亡的责任归咎于新党,而旧党则重新掌权并通过歌颂高滔滔来为其平反,甚至将她称为“女中尧舜”。然而,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多方面的,党争固然是一大因素,但高滔滔在党争中的所作所为也对北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她不仅未能平衡朝堂矛盾,反而加剧了党派的分裂,从而错失了北宋最后的强国机会,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衰亡。
— 尤婵婵,《北宋中后期太后与新旧党争》,首都师范大学,2013
发布于:天津市名鼎配资-股票的杠杆交易-软件股票排名-股票带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