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初的府兵制是由北魏传承而来,结合了均田制的特点。府兵在平时以农业生产为主,农闲时则接受军事训练。每个府兵轮流前往京城担任宿卫工作,并在战争爆发时应召出征。府兵不仅要自备武器、战甲和粮食,战争结束后,他们便“兵散于府,将归于朝”,各自回归到日常生活中。
当时,全国设有六百多个折冲府,其中绝大多数都设立在京城周围,尤其关内一道就有二百多府,河东和河南三道的府兵总数占到全体折冲府的约80%。这些府兵通常隶属于中央的十二卫或东宫的六率,这样一来,中央对军事力量的控制更加稳固,避免了武将独立权力过大的问题。
在唐代初期,隋朝末年的动荡导致大量荒废土地,而府兵制的土地分配能够确保每个士兵的生计,保证他们在平时耕种、战时征战的经济稳定性。尽管府兵需要自备武器、装备和粮草,但由于土地分配的保证,他们依然保持较高的积极性,而且府兵的社会地位也相对尊贵。
然而,随着唐代贵族官僚对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流转,均田制逐渐破坏。高宗时期及武则天时代,人口激增,商品经济发展迅速,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。大量贵族和富商通过权力和财富掌控土地,使得均田制逐渐无法实施。农民的土地分配减少,贫困加剧,许多破产农民变成了佃户,这直接导致了府兵制度的衰退。
展开剩余76%由于均田制的破坏,府兵的来源枯竭,士兵们无法自备军事装备,参军的积极性大幅下降。各地的折冲府开始无法提供足够的兵力,“宿卫不能给”逐渐演变为“无兵可交”。随着战争频发,边防士兵的数量也越来越不足,而战争的伤亡也让原本的“平时耕种,战时出征”的府兵模式无法持续。到了唐中期,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,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,以弥补府兵不足的问题。
到唐玄宗时期,随着与契丹、突厥、吐蕃、南诏等国家的持续战争,兵员损失严重。天宝八年(公元749年),折冲府“无兵可交”,这一时期开始,募兵制度全面取代了府兵制,士兵们成为职业雇佣军,武将逐渐独立控制军队。
唐初的军事体制设置以各级都督府为核心,地方军事指挥由都督领导,到了贞观时期,军事组织逐渐形成了“重首轻足”的局面。此时,唐帝国的军事指挥体系逐渐完善,各边防区域划分更加精细,以幽州、并州、朔方等地设立大总管,负责对边防进行指挥。
唐朝初期的边境防务逐渐重视,特别是在太宗时期,边防的布置逐渐强化。到了高宗时期,随着边境战事频发,设置了多个都护府,专责管理边疆和战略要地的军事、政务事务。都护府制的设立标志着唐朝军事战略的逐渐成熟。
这些都护府分布在广袤的边疆地区,例如安西、北庭、安北等地,均设立了专门的军事指挥机构。每个都护府不仅负责边防作战,还承担着管理地方的行政与财政职能,成为了地方军事与政务的综合管理单位。
随着边防战事的持续,唐朝对节度使制度的依赖愈加深厚,节度使不仅负责边防防守,还管理地方的屯田、财政和治安等事务。这使得节度使逐渐拥有了庞大的权力,甚至在一些地方,节度使的力量超过了中央的控制,成为地方的实质性统治者。
特别是进入唐玄宗开元年间,节度使的权力逐步扩大,且权力的集中导致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。节度使的驻守地区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,尤其是由于边防将领的长期驻守,他们的军权逐渐膨胀,成为了地方独立的军事力量,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。
而后,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的分裂局面。藩镇割据情况变得更加严重,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加深,一些藩镇甚至开始与中央对抗。即便在唐宪宗时期,朝廷试图平定藩镇割据,但由于政治腐败,依然未能根治这一局面。
最终,唐朝在经历了黄巢起义的冲击后,割据局面进一步加深,许多藩镇开始独立成王,甚至自行称帝。唐朝在面对这种局势时,已无法挽回,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,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代。
总结来看,唐朝的军事失败,主要归因于节度使制度的膨胀和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,府兵制的破坏,使得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大幅削弱。与此同时,宦官的权力膨胀,导致了军事指挥体系的混乱,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战斗力,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名鼎配资-股票的杠杆交易-软件股票排名-股票带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